查看原文
其他

“蜗牛说”第31期 | 科大新医学:开出治疗新冠肺炎的“科大处方”

蜗牛说第31期


全文大约5000字,阅读大约8分钟

图 | 本文时间轴

再次浏览半年前的新闻,仍然有种不真实的心惊与忧惧,第一个确定人传人的消息,第一次摇号抢口罩,第一座封锁的城市,第一批挺身而出的医生……2020的第一个月,我们这代人第一次切切实实地在这疫情面前感受到了人的渺小与脆弱。现在是2020的第五个月,我们看着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从苦难中一点点复苏,像一场暴雨后拔节生长的春笋,述说着人的坚韧与希望。平凡的日子背后,是无数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一同撑起一片天。

图 | 魏教授和组内部分成员

本期嘉宾

中科大临床免疫研究组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有这样一个队伍,叫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免疫研究组。这支队伍也被称为“向新冠肺炎发起挑战的人”

这是一次中国科大新医学背景下的全新尝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基础研究和临床迅速结合,理论与实践一同发力,同时包括了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魏海明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院的徐晓玲院长课题组两个课题组。这个年轻有战斗力的团队是如何代表科大,在疫情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的?科大新医学如何给出 “科大方案”?勇敢走向前线的团队成员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疫情就是命令,只要国家有需要,

我们一定上,这是我们的使命!


迎难而上出方案

1月29日大年初五,坚守在一线的呼吸与危重症科主治医师王东升忽然发现多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特别是患者的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对于这样的突发危机,一时之间徐院长他们在临床方面未能给出合理解释,于是即刻联系魏海明教授,寻求应对之法。

图 | 魏教授召开组会

事发突然,魏海明教授当机立断,马上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讨论。会议从下午一直进行到晚上。在这场集思广益的会议中他们做出了推断: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的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所致的“炎症风暴”。仅有推断是不够的,需要证据,当务之急就是进行样品分析。于是第二天一早魏海明教授就带着团队中的傅斌清、郑小虎、周永刚三位老师,一起把实验室搬到了附一院感染病院,深入一线进行研究,与徐院长团队合作攻关。第三天就开始对病人进行血样检测。

第三天的检测从下午2点开始,到晚上11点终于出了结果,团队发现检测结果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处于高度活化状态,这种情况正是过度免疫的表现。于是,魏教授马上给徐院长打电话,根据之前对过度免疫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可能的治疗方案。

图 | 魏海明教授向中央指导组汇报托珠单抗治疗方案

基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此后几天,魏教授研究团队不眠不休地对33例新冠肺炎病人血液的30项免疫学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了新冠病毒感染所导致的重症肺炎“炎症风暴”的关键机制:新冠病毒感染后,迅速激活病原性T细胞和炎症性单核巨噬细胞,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6(IL-6)通路,引发了炎症风暴,导致严重肺部免疫损伤。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能有效缓解重症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3067jcki5e  

认识“炎症风暴”产生机制,发现有效阻断的药物

疫情早期,全国防疫物资普遍比较紧张。魏教授团队到达附一院后,需要用到的护目镜、口罩、防护服等,当时只能尽力保证当天送过来,第二天有没有不能保证。所以用完的防护用品不能扔,而是要用紫外线、酒精进行消毒,预备第二天再用。徐院长当时特别担心他们被感染,尽管每天会送一些新的物资过来,但是护目镜依然紧张,只能反复消毒后多次使用。

图 | 周永刚博士后开展新冠患者血液免疫指标流式分析

周永刚博士后对此有着深切的感触,他这样说道:

“经历过疫情,我也是进入过一线的人了,更能深刻体会到一线工作人员的不易。当时物资有限,如果要出隔离区,这身隔离服就相当于浪费了,所以我们当时要保持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当时一些一线的护士、医生,他们直接接触病人,比我们更危险。与之相比,我们这简直不值得一提,所以节省也是非常应该的。

在一线的时候,一方面,魏老师也一再给我们打气,使我们很受鼓舞。再者我们受国家多年培养,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有挺身而出的意识。特别是我又是党员,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一定会上的。要是说我不害怕,那肯定是在说谎,面对这种未知的东西,我们尚不清楚它的感染能力和致病性,心中还是有一定的担心,但是还是那句话,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一定上,这是我们的使命。”

周永刚博士后还在采访中与所有年轻人共勉:“希望我们有本领、有担当、珍惜当下,能抓住机会,锻炼好本领,把自己的本领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一边是救治病人,一边是免疫学指标检测,

我们刻不容缓。


一线临床显成效

“从这次疫情爆发,我就和我们主任讲,如果要去武汉,我第一个去。”

王东升是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治医师,他作为骨干之一参与了针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炎症风暴”免疫治疗方案的临床救治工作。王东升医师谈到其中的困难时说道:

如何筛选合适的病人用药是非常困难的。2月4号晚上,徐院长打电话给我,要求马上应用到临床。因为阜阳当时是安徽省疫情较为严重的一个地方,所以我5号开车,载着物资药品,直接赶往阜阳二院,然后开始筛选病人。我是快中午的时候到的,没有吃饭,直接到他们的病区,一直到晚上九点,共筛选出了7个合适的病人。经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后,首批7位重症患者一次性注射400毫克托珠单抗。之后又陆续筛选出合适的病人进行用药,这是最开始的临床应用过程。”

在第一阶段的临床研究中,采用“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中国科大治疗方案治疗后,21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图 | 王东升医师与同事援助武汉

2月25日,魏教授等5名专家组成的医疗专家组奔赴武汉,王东升医师作为专家组成员一同前往。他们积极指导帮助包括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在内的当地14家定点收治医院采用“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开展患者救治。在武汉期间,王东升医师充满了斗志。他说:“作为临床医生,尤其还是呼吸科医生,从这次疫情爆发,我就和我们主任讲,如果去武汉,我第一个就去。但是因为我是搞重症的,主任让我看家,所以前两批都没有去。”

图 | 魏教授在武汉汇报“托珠单抗”治疗方案

到3月23日为止,武汉14家定点医院的505位患者采用“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治疗方案,效果良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图 | 张璟鹤博士开展新冠患者组织病理分析实验

“从火神山回去的路上,我除了看到那种军字牌的车和部队上的人,剩下的就看到一条流浪狗,连一户人家都没有开窗户,我当时特别佩服中国的疫情防控。”

张璟鹤博士是最早一批于2月25日跟魏老师一起去武汉做病理切片免疫学指标检测的。

“临走的那天,师兄送我的N95口罩我到现在都没舍得戴”,武汉的经历,对于张璟鹤来说还是历历在目:

“我们学生在医院,物资供应还是挺好的。医院给我们准备了7天7套防护服,7个护目镜,还有7套口罩。在那边穿的也能保证挺严实的。第一天的时候害怕过,倒不是说害怕被病毒感染,而是害怕这么大一个事儿,我做不好该怎么办。”

第一天病理检测实验从中午12点一直进行到凌晨1点,当张璟鹤博士拿起手机就看到有四五个来自魏教授的未接电话,怕老师担心,她马上给老师报了平安, “没想到老师秒回了消息,这么晚了老师还没休息,还在关心我的生活与安全”说到这,她不禁感慨道:

“从五四精神和师长身上得到的传承,以及使命感,告诉我们要学好本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科研上执着攻关创新,这样在国家需要时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带着“科大方案”,我们走向世界,

只为帮助更多的国家战胜疫情。


推广方案出国门

“在伊朗,看到他们海关、外交部仓库里面的资源都是中国捐赠呼吸机、口罩等,上边写着汉字,那个时候就感到非常自豪。”

伊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中国红十字会紧急增派附一院两名专家奔赴伊朗——王东升与他的同事李明,他们携带“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科大方案”去支援当地的抗击疫情工作。

3月14日,王东升医生在凌晨12点的时候接到被派去伊朗的电话。当时从武汉出城很严谨,需要很多手续。他从凌晨12点开始不停地接到各个部门的核实电话,层层推进,终于在早上办齐了手续,顺利出城。当时伊朗正处于一个疫情爆发期,从武汉到广州转机去伊朗的路上,他的心里一直是很忐忑的。

图 | 王东升医师前往伊朗

在伊朗期间乃至回国之后,他感触很多:

“第一是伊朗人民很热情;第二是伊朗的驻华大使给我们安排得很周到;第三是团队的人都特别好,因为我们团队七人中,有五人已经先在伊朗了,所以他们很照顾后去的我们俩,现在大家还经常联系,感情非常好。这些使我们的心定了下来。另外,我们红会要涉及到物资分发,看到伊朗的海关、外交部仓库里面的资源都是中国捐赠的呼吸机、口罩等,上边写着汉字,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在我们走的前一天,伊朗给我们举行了一个高级别的欢送会,我更加感受到这次活动的意义。前两天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了我们这次去伊朗的效果非常不错。”

图 | 王东升医师在伊朗介绍托珠单抗治疗新冠的研究

3月4日,“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中国科大方案入编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同时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认可。魏教授课题组与意大利、德国、伊朗、英国、美国等国,通过线上交流、远程会诊和直接赶赴疫情严重国家等方式,指导“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临床应用工作。


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将是一场持久战,

依然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道阻且长寄期望

通过“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方式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已初获成功,并且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但是,部分已经痊愈的新冠病人出现复阳的情况,魏海明教授团队受邀再次赴武汉,开始研究复阳病人的免疫学改变,魏教授团队派出了王冬耀博士后和王栋博士前往武汉进行研究。

“实验室的青年踊跃报名,无论男女,无论年级。”

图 | 王冬耀博士后开展复阳患者血液细胞分离检测实验

王冬耀博士后的孩子刚刚出生,但他仍然积极申请前往抗疫一线。4月18日,当他接到魏教授电话并听到魏教授问:“是否愿意去武汉对复阳患者做检测?”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前往,因为他是一名党员。他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深有感触,  他与我们相互勉励——“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崇高的理想,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所作的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这是很重要的。”

图 | 王栋博士开展复阳患者血液免疫指标流式分析实验

王栋博士原先以为没有名额了,结果在4月17日收到魏教授的消息,在征得家人同意后,他马上买机票回合肥,准备和他的师兄王冬耀一起出发。王栋博士深切地感受到:“国家有困难,自己有本领,平时练就本领,关键时候就能用上;要有使命感,勇于引领潮流,勇于创新,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在下一次危机时不受制于人。”

在武汉为期10天的研究中,地方医院的领导对王冬耀和王栋非常照顾,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在这的10天里,他们也见证了武汉病例清零,这也使得他们十分高兴。

无论是张璟鹤博士最早去武汉开展病理切片免疫学指标检测,还是王冬耀博士后和王栋博士去武汉进行了复阳病人的免疫学指标检测,都表现出青年的力量,表现出是当代青年人不畏艰险、敢于奉献精神。

“我们科大的同学在关注物理化学的同时,也要多关心学校“新医学”的发展,并积极投身到医药创新研发工作中。”

免疫学检测有助于我们发现目前疗法存在的问题,从而去不断改进。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手里的“武器”还有所欠缺,所以医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药物研制。

“手里有药,心里不慌,即使今年年底疫情反复,再来时,我们手里有药,心里也就不慌了。”就跟打仗一样,手里有枪,有足够的武器弹药才敢往前去冲。期待将来面对更急迫的情况,我们能有自己的医药,利用国产武器从容应对。


杜骏飞老师曾说过:“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你们总有一天会意识到2020年的1月份,给你们带来的心理创伤是非常巨大的,是历史性的,你们可能是在一昼夜之间就长大了,这个长大意味着什么呢?你们对于国家、社会的理解,对于灾难、危机的理解,包括对于新闻、信息的理解,也包括对于人和人群的理解,跟以前已经迴然不同了。这当中一定有正面的东西使你慢慢成长成熟,然后慢慢会有担当。”

所谓“人”的力量,生来渺小而脆弱,却因团结、勇敢和担当而强大。这也是我们在采访中最被科大临床免疫组的成员们所感动的地方,也是我们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想再次向本次接受我们采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免疫研究组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也想向如他们一般的千千万万个平凡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每一位在疫情中出过力、流过汗、担过责任的人深深地鞠一躬。


小彩蛋——快问快答


蜗牛说小组

cyw

请问周永刚师兄,请您用三个词形容你们的团队。

周永刚博士后

团结、有力量、能走出去

hxl

请问王冬耀师兄, 您的同事平时怎么称呼您?

王冬耀博士后

耀哥

ph

请问张璟鹤师姐,您觉得你们团队中最爱运动的是谁?

张璟鹤博士

王栋

ljc

请问王栋师兄,团队中最会调节气氛的是谁?

王栋博士

周永刚

ymy

请问周永刚师兄,了解到您的团队中有很多青年党员,您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

周永刚博士后

听党指挥

fsj

请问王栋师兄,请问您最常用的文献阅读器是什么?

王栋博士

Adobe

cyw

请问张璟鹤师姐,请问您平时经常发朋友圈吗?

张璟鹤博士

经常

ljc

请问王栋师兄,请问您第一次穿上隔离服的心情是怎样的?

王栋博士

激动新奇

hxl

请问王冬耀师兄,请问您在抗疫一线,这种高度紧张的状况下,舒缓压力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王冬耀博士后

平时穿着防护服没有条件舒缓压力,脱下防护服后通过阅读其他领域的文献,让自己从新冠研究中走出来

ymy

请问张璟鹤师姐,请问您从武汉回来以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张璟鹤博士

想吃酸辣粉

ph

请问王冬耀师兄,请问您经历过武汉抗疫后,此刻最想对您的爱人说什么?

王冬耀博士后

非常感谢我的爱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回来了,接下来宝宝多让我来照顾。

fsj

请问周永刚师兄,请用三个词总结一下您和您的团队的抗疫经历。

周永刚博士后

挑战,团结,有效

下滑更精彩喔!



《蜗牛说》栏目简介

 

“蜗牛说”是中国科大研会品牌栏目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采访对象的科研和生活进行全方位展示,树立科研榜样,深入挖掘学术达人的宝贵精神品质,实现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

如果你身边也有“蜗牛”或者你也是一只“蜗牛”,请在文章底部留言或者联系:USTC_xssj@163.com


往期精彩

“蜗牛说”第30期 | 从少校到教授,他从未辜负过选择

“蜗牛说”第29期 | 瞧!他乘着蓝色火旋风来啦!

“蜗牛说”第28期 | 他从哈佛归来,欲照亮癌症患者生命之光

“蜗牛说”第27期 | 物理生物交汇处,科研爱情两不误



-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学术科技部 -

文字|崔雅文 黄新亮 刘嘉诚

 采访|崔雅文 方书佳 黄新亮 刘嘉诚 彭昊 叶美艳

排版|方书佳

审校|十一 陈昕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